夏田顺在清扫墓园落叶 胡宝林摄
夏田顺和妻子张寿梅擦拭张载墓前香案香炉 胡宝林摄
墓园
乙巳清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迷狐岭。
南面的秦岭主峰如铜墙铁壁矗立,从秦岭伸出的这一弯山岭迷狐岭上,淡淡的云雾萦绕着村落,村落旁边的橡树林簇拥着一方墓园。
夏田顺夫妇沿着墓园中间的大路缓缓而上,成百上千棵橡树在周围肃然而立。
路的尽头,三个圆丘坟墓呈“品”字排列,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和父亲张迪、弟弟张戬就长眠在这里。张迪墓居上,张载墓、张戬墓伴于下面两侧。
记忆的时钟拨回900多年前: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张迪在涪州知州任上病逝,15岁的张载扶父亲灵柩回乡,走到眉县横渠镇,前方传来兵乱的消息。无力前行的他,在横渠父老的帮助下,把父亲安葬在大镇谷迷狐岭,并从此在横渠镇安家。
张载在横渠上学,考中进士后外出为官。他51岁重返横渠,创办书院讲学,勤奋著述,写下《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著作,创立关学,世称“横渠先生”。
1076年,张戬突然病逝,张载将弟弟安葬迷狐岭。1077年冬,58岁的张载去世,最后和父亲、弟弟一起,长眠迷狐岭。
千载而下,张载的思想泽被后世,影响波及世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名言一直激励着人们。
“宋贤张横渠先生墓”,张载的墓碑特别醒目。
2025年清明节,一场祭祀活动过后,这里又恢复寂静。
夏田顺和老伴张寿梅仔细清扫地上鞭炮的碎屑,将香炉的边围擦拭一遍。然后,他进入橡树林,仔细清扫落叶。看到树干上细细的枯枝枯叶,他轻轻地掐断,手止不住地颤抖。
张载墓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渠镇万家塬村73岁的村民夏田顺是守护张载墓园的人,老伴是他的帮手,他们已经在这里值守了14年。
14年的故事在两人缓缓的叙述中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展开……
责任
2011年春天的一天,漫坡的麦子泛着青色,村支书爬上迷狐岭找到夏田顺:“老夏,原先看护张载墓园的乡党生病,以后再看不成墓园了。这个墓园是文物古迹,得继续护管。没人护管,外来的闲客、社会上不道德的人就有可能破坏,咱没法给后人交代。文物局在找人,你给咱把这个责任担起来行不行?”
夏田顺听了支书的话,心里泛着暖意。自己的家就在这块墓园跟前,他自小伴着这一片橡树林长大。这块墓园是他和村里人心中神圣的地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横渠先生的故事长辈从小就给他讲。世世代代横渠人都以横渠先生为荣,都崇仰先生为人。
此时的他,经历过一场车祸,身心的创痛留给了之后漫长的岁月。三个女儿成家后,他和老伴在岭上过日子。
“看护张载墓园是国家重视的事,支书找咱来干,那是看得起咱,照顾咱,至少认为咱是一个有责任心、靠得住事的人。”夏田顺说。
他应承了这件事。
“村上把人寻对了,老夏你是英雄的父亲,把这事干成也是英雄。”乡亲说。
这又说到了村里人记忆犹新的一件事。1986年3月的一天,夏田顺正上小学的儿子,跳进池塘救人,献出了年仅12岁的生命。这个从小受横渠先生遗风熏陶的懂事的娃呀,飞身一跳的时候根本没有犹豫。少年英雄见义勇为的事迹,在方圆几十里久久传说。儿子离去后,夏田顺急火攻心,落下了手颤的毛病。
现在,又一份责任召唤他。
“应承人事小,误人事大,咱干就要把这事干好。”
寒暑
从此,橡树林里一栋破旧的小屋成了夏田顺另一个家,白天黑夜值守。
清晨,朝晖还藏在云里,夏田顺早早起来,巡查墓园,边巡查,边用手中的扫帚清扫道路上的落叶。风从林间缓缓滑过,40亩大的墓园有些空旷、清寂,他不在意,把在枝头“啾啾”鸣叫的鸟儿当成给自己说话的伴儿。
妻子张寿梅做好早饭,过来替换他。他回家吃过饭又来值守,张寿梅回家洗锅。一日三餐就这样。拿一份补贴,其实是两个人在干活。
多年前,墓园还没有围栏,是一片自然林地。那几年,农村烧柴的人多。怕人来弄柴伤树,怕撒欢的牛呀、羊呀挣脱缰绳跑进来啃树皮、枝叶,夏田顺不时巡逻。旁边的路上、田埂有人经过,他的身影便出现了。
三伏天,山梁顶被艳阳炙烤一整天,热气像火蒸腾。晚上,树林里密不透风,闷热异常。居住在林里的人汗如雨下。
这还不是最难的。入了秋,霖雨来了。夜晚,狂风呼啸完毕,林子里阴沉沉的,急雨敲打着树叶。小屋的房顶被雨水渗透,雨水滴答滴答落在被子上。夏田顺在床头四个角各支起一根竹竿,将一大片塑料纸撑起来。人在床上睡,雨水蓄积在塑料纸上,随时都会有“瀑布”倾泻的危险。他睡一阵就用棍子捅一捅,让水从四面流走。
夜深人静的时候,几个人影刚刚进入墓园,屋里的灯就亮了,开开门,老夏打着手电筒出现在几人面前:“谁?”
是文管所的同志。
“好多次,我们没打招呼半夜到文保单位检查,到墓园,老夏都很警醒。”张载祠文管所副所长杨有兵说。
这些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秦岭里的野猪、山獾等野生动物常常顺着山梁跑出来,有些“不自觉的”还啃剥树皮,咬食庄稼。到了秋季,墓园橡树林成熟的橡籽儿随风飘落,也吸引着野生动物,但这里有屋、有人、有灯光,这些野生动物不敢涉足,橡树安然成长。
秦岭里的大动物不敢来,生息于村庄附近的毛老鼠却常常是不速之客。晚上,这些贼头贼脑的家伙顺着椽缝爬进来,溜下墙,钻进抽屉里,包着的馒头就被咬成渣渣,衣物也被咬出洞洞。“啪啪”,老夏拍拍床沿,吓唬吓唬它们,它们又“嗖嗖”溜走了。
冬天,一夜寒风呼号,橡树叶子凌空飞舞,飒飒而落。树林大,落叶多,不下雨雪,积累厚了火灾隐患就大。见夏田顺清扫不及,又担心他身手迟缓滑倒,老伴张寿梅赶来搭手帮忙。老两口相伴着一扫帚一扫帚将落叶扫堆。
“快拿袋子来,揽树叶子烧锅煨炕去!”张寿梅笑吟吟地给一家一户的乡亲说。
张寿梅为人活道,和乡亲们相处融洽。树叶子是老两口“送”给乡亲们的一份温暖。乡亲们知道老两口辛苦,乐意收拾走落叶,是为让老两口少跑点路,省点清运的力气,说到底是为了墓园更安全。
意义
最初,夏田顺看护墓园,一天只能得到7元补贴。7元补贴对山村老汉来说,也算一笔收入。但是,眉县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周围的乡亲们作务猕猴桃,一年收入几万元呢,一对比,一天7元钱就微不足道。何况,没黑没明,风里雨里,哪有睡在自家热炕上舒服呢。有些好心人担心老夏能不能把这活儿坚持干下去。
大伙儿担心的也是实情。但是,两件事情却让夏田顺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更坚定了把这事情干下去的决心。
2014年,县上召开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会议,邀请夏田顺参加。能作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受到邀请,老两口都觉得很荣耀、很自豪!知道了自己不光是在看墓,更是在为国家保护珍贵文物呢!天天见的那一块块墓碑,那墓碑上的一个个字,那一棵棵别处没有的橡树,都是珍贵的文物,都是文化呢!
更令人振奋的是,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总书记提到张载了!听着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夏田顺和张寿梅心里无比激动、无比振奋!把电视报道看了又看,把总书记的话听了又听。
“咱要把这工作当咱家的事干,当大事来干,干好!”多年以后,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夏田顺还很激动。
墓园经常有人来参观、拜祭。
小学的老师带学生来到这里扫墓,给孩子们讲张载求学、教书的故事。“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老师讲解完横渠先生的教诲,孩子们跟着老师朗诵,纯真清亮的声音在橡树林里回荡。
村民带着上中学的孩子来,在墓前虔敬地行礼,鼓励孩子奋力求学。“贫贱忧戚,玉汝于成。”横渠先生的话语激发起孩子们的豪情壮志。
故乡的先贤就这样真切地进入这些孩子的心灵,默默激励着他们。这方土地上考进大学的学子比别处要多好多,涌现的各类人才也比别处多好多。
夏田顺和张寿梅眼含暖意看着来这里的一个个后生,像看自己的儿子,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满含希望。那些考上大学、事业有成的后生又来拜祭横渠先生的时候,夏田顺和张寿梅心里无比欣慰!
全国各地的学者、教授、大学生来这里研学,还有海外一些学者也来这里参观。“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这些都是大学教授研究的高深学问,夏田顺不懂,但一听说教授说的是横渠先生说过的话,就感到很亲切,他朝夕陪伴先生呢。
横渠先生在这么多人的心中这么重要!夏田顺和张寿梅心里很是安慰,更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守护
漫长的时光,平淡的日子。春夏秋冬从橡树林的树梢滑过,橡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看护墓园的老两口年岁也日渐增长,树林里的房子越来越老。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也操心改善这里的条件。
2020年11月底,随着文保工程实施,墓园树林建立起围栏。原先林子里的老房子拆除,在门口牌坊北侧新的门卫房结合消防室建起来了,夏田顺有了新的值守住处。墙粉白了,地是水泥地,屋顶几经修缮改成了彩钢瓦,毛老鼠进不来,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清明节,我走进小屋,看到东墙柜子里整整齐齐摆着各种防火用具,北墙顺墙摆着床,清扫用具摆在西墙根。我问,冷不冷?夏田顺说,冬天有电暖器、电热毯取暖呢,不怕冷!
住在墓园,最让夏田顺夫妇担心、警惕的是火。
墓园在山梁顶上,又有几十亩的树,秋冬春三季,叶黄草枯,天干物燥,都易燃。“不敢有一个火星,有一个火星那就出天大的事!”夏田顺说。
虽然建起了消防站,但墓园在山梁之上,交通不便,离水源较远,灭火条件较差,防火主要靠人防,靠夏田顺夫妇值守操心。
2022年正月初五,村里人还在过春节,夏田顺遇到了守墓10余年来最揪心的火患威胁。
那天,有人把垃圾倒在了沟边,不知怎么就烧着了,火扯开烧着了地边的树苗,与墓园只有一条大路之隔。一瞅到火苗,夏田顺心里“咯噔”一紧,赶忙冲上去查看,同时给正在家里的女儿打电话:起火了,赶紧弄水来!
女儿、女婿紧急拿上大桶接水,然后把水桶装在小汽车的后备厢里,快速赶来!
张寿梅赶紧跑过来帮助灭火。
最靠近橡树林的这户乡亲正在家里招待亲戚,闻讯,这一家人和亲戚也一起赶来灭火。
村组干部接报也带人赶来……
大家齐心协力,火很快被扑灭,没有越过大路。
张寿梅想给出力帮忙的人一人一百元的报酬,被乡亲们摆手谢绝:怎么能要你们老两口的钱呢,保护墓园是咱共同的责任呢。
大家都为夏田顺发现火患及时、保护了墓园点赞,但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时时感到后怕:“若着火,咱这10多年就没功劳,对上面也没法交代!”
这让他更加小心。
张载墓园的旁边,也有村民的祖坟地。年年除夕、正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等上坟、祭祀的日子,是夏田顺和张寿梅最操心、最忙碌的日子。尤其是除夕,看着离家只有100来米,但和家人吃不上团圆饭。
2025年1月28日,除夕,不到中午12点,张寿梅就带了米饭和菜到墓园来,夏田顺匆匆吃过,两人就站到了路旁。每过来一个夹着纸去上坟的人,他们就好言好语叮嘱:“把树叶刨开,不要燃火。”
夜幕降临,寒气逼人,灯光点亮村落,村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告诉秦岭下的迷狐岭:这是春节了!家家户户传出欢声笑语,人们在家里欢聚一堂,吃着团圆饭,享受着节日的欢乐。
橡树林黑魆魆的,沉默着,只有值班房里亮着电灯光。
夏田顺和张寿梅老两口还在橡树林旁的路边坚守。不放心,他们又一步步爬上山梁,去村里的墓地一处一处巡视,看有没有点着的蜡烛,看烧过的纸还有没有火星,怕刮风点着树叶。
直到正月初一凌晨三四点,还有零星的人去上坟。
老两口一直没有睡,叮嘱,查看,他们就这样在墓园度过了第14个跨年夜。
转眼又到了清明节,老两口和春节时一样,小心翼翼,不光管护着墓园,还操心着墓园周边。
清明节那天,我正在夏田顺老两口值班的消防站和他们交谈。这时,推门进来一个汉子,和老夏热情地打招呼,并从兜里掏出一支香烟递过来。夏田顺摆手制止了:“我立下军令状哩,这里不能抽烟、不敢见火,你知道。”汉子就将烟收起来了。
心声
转眼间,守护张载墓园14年了。夏田顺夫妇的默默坚守和奉献,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夏田顺被县文物局评为文物保护先进工作者,入选“宝鸡好人”,在陕西省首届“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评选中获得入围奖。
尽管守护张载墓园付出许多,但夏田顺和张寿梅心甘情愿。夏田顺说:“这块墓园在迷狐岭上快一千年了。横渠先生能选择这里安葬父亲、弟弟和自己,对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那是多大的信任啊。”
张寿梅说:“我们这里是横渠先生的家乡啊!乡亲们都说,就因为横渠先生,咱这迷狐岭和成千上万的山岭才不一样,横渠镇才在人们的口中传了一千年。”
“墓园和林子历史上也曾经受损伤,现在我们要守护好。我做不了别的大事,就和老伴做能做的这点小事,我觉得很充实。让我们的后人能寻得见张载,这文脉就不会断。”夏田顺说。
夏田顺从橡树林里扫完落叶回来,又来到墓区,凝视着“宋贤张横渠先生墓”的墓碑,妻子站在他的身后。
品字墓,橡树林,迷狐岭上的千年文脉和两个人就这样融为一体……
编辑:齐少恒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02-32745-0.html守护张载墓园的人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