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的声音有些“吵”,却让家长放心
——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临渭大队护学岗民警石进龙
在渭南市实验小学门口,石进龙每日都要仔细检查移动隔离护栏,保障学校门前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检查完毕,他立刻来到校门口,一边引导送学车辆有序停靠、即停即走,一边提醒过往非机动车减速避让,为师生筑牢出行安全防线。本报记者 崔正博 摄
本报记者 张维娜
在渭南市实验小学门口,总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在车流中忙碌穿梭。每当上下学高峰期,那一声穿透喧嚣的“注意安全”,总让行人下意识停下脚步。他就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临渭大队三中队护学岗民警石进龙。他用近30年的坚守,把对职业的热爱化作守护城市交通的“平安强音”,他的大嗓门让无数家长安心、放心。
大嗓门里的刚柔并济
2024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临渭大队聚焦校园安全难题,创新推出“警校家”一体化护学模式。同年9月,石进龙接手渭南市实验小学护学岗工作。
渭南市实验小学地处城区繁华地段,上下学时段人车流量大,交通秩序管理困难重重。每天7时20分左右,石进龙在完成家长志愿者岗前培训、检查移动隔离护栏后,就会来到三贤路主干道,及时劝阻双排停车行为。他形象地比喻:“治理双排违停就像‘赶鸡引蛋’,及时纠正第一个,后面的人就不会跟风效仿。”
为改变“家长随意停车、行人无视信号灯”的乱象,石进龙拿出“大嗓门”硬核管理法。在斑马线前,他大声喝止闯红灯的行人,严肃纠正乱停车辆的家长。但他的“吼”并非一味严厉,而是充满智慧:他只对大人“出声”,从不训斥孩子。遇到家长带着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他会严肃批评家长,却转身温和地对孩子说:“你没犯错,是大人没遵守交通规则,需要改正。”
长期高强度喊话,让他患上了慢性咽炎。可他却笑着说:“嗓子哑了能治,但孩子们的安全一刻都不能松懈。”在他的努力下,学校门口发生了显著变化:行人从“怕被吼”变为“主动配合”,如今这里繁忙却不混乱,车辆虽多但不拥堵,学校周边通行效率提升15%,且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获得了周边群众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走红网络的“粗人”哲学
5月初,一段“石警官的大嗓门”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石进龙独特的护学方式引发网友热议。视频走红后,家长们自发为他送水、送早点,甚至有学生将牛奶直接挂在他的警用摩托车上。
“一开始觉得这个交警太严厉,后来才知道他是为大家安全着想。”家长们的评价,见证了这个路口交通的治理转变。
面对网友“管得严”“不留情面”的言论,石进龙并不生气,因为他看到了“管得严”后的改变:“以前家长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门口,现在看到我在斑马线执勤,远远就能放心放手。学生和家长逐渐学会自我约束,拥堵时间缩短了,事故率也降下来了。”他还总是笑着说:“我就是个粗人,只想着把路口管顺,让娃们安全上学。”
零投诉的“硬核”坚守
在成为护学民警之前,石进龙先后在城区多个中队以及静态管理科工作,每天都在马路上巡逻、执勤、执法,年均纠正违法行为2万余起。近30年里,他无一起有效投诉复议,将严谨融入执法的每一个细节。
在执法现场,为确保公平公正,避免误判,他坚持“一案一视频”的工作方法,对证据要求极为严格。抓拍违法停车时,他会从近景、中景、远景三个位置拍摄,再结合执法记录仪视频形成“铁证链”。他对每一组照片都会进行二次审核,但凡有模糊或瑕疵就直接删除,绝不误判任何一起违停案件。
石进龙认为执法不是为了处罚,只有完整的证据链才能让执法者和群众信服。当有车主质疑“为何只拍我不拍别人”时,他总能用视频和照片还原现场,让对方心服口服。
从执法民警到护学民警,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守护平安的初心。他的大嗓门或许很严厉,却为孩子筑起了最坚实的安全屏障。他的执法记录仪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装满了30年如一日的严谨与担当。
如今,50多岁的石进龙依然干劲十足:“虽然每天很累,但听到家长说‘把娃交给你我们放心’,看到路口越来越畅通,就觉得干这份工作值了。”
他用分贝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忠诚,唱响了新时代基层交警的担当之歌。那一声声沙哑却极具穿透力的喊话,是一位基层交警献给城市最质朴的告白,更是新时代平凡岗位上最动人的坚守之歌。
编辑:齐少恒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02-33458-0.html他的声音有些“吵” 却让家长放心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