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刘红涛带着妻子准备驱车前往县城邮政快递点,向客户发货(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张天兵摄
本报通讯员 张天兵 郑沐曦
7月16日一大早,家住岚皋县城关镇永丰村的刘红涛醒来后,拿起放在身边的手机,翻看自家腊肉的售卖情况。当看到有该县堰门镇和省外客户的最新订单时,刘红涛开心起来,忙碌的一天也由此开始。
顾不上吃早饭,刘红涛连忙打电话与货车司机对接,并带着妻子把包装好的腊肉送到岚皋县客运站。很快这批货物就发出去了。
开始创业,日子有了奔头
刘红涛曾是该县城关镇春光村人。1997年,21岁的他在河北省的一家煤矿打工时,不幸被落石砸中腰部,双腿失去了知觉。由于无法继续在煤矿上班,刘红涛拿着赔偿金回到了家乡,过上了与轮椅为伴的日子。
刘红涛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自从身体残疾后,母亲便每天照顾他的起居。最初的日子,刘红涛整日沉默寡言,即便在家门口遇到熟人也会低头不语。
“残疾不等于残废,不能走路,你还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个正常思维的大脑……”看到儿子这样,母亲找来亲友开导他。一段时间后,刘红涛慢慢振作起来,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2000年,刘红涛凑了1万多元,在城关镇开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商店,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但创业之路并非坦途。由于身体残疾,刘红涛无法像常人一样及时外出进货补货,加之竞争激烈,10个月下来,商店生意不赚反赔。
意识到自己不是开店做生意的料,刘红涛想另谋出路。正当他茫然之际,一辆货车在刘红涛的商店前停下,司机陈国荣下车向他打听附近有没有电焊师傅。这次交流改变了他的命运。
原来,这辆车是从安康市汉滨区来岚皋县送货的,因道路颠簸,货物出了问题,想联系人修理。刘红涛敬烟倒茶,热情帮着联系。看到车主拉的货物中有残疾人三轮摩托车,刘红涛灵机一动,有了新想法。他连忙向陈国荣了解残疾人跑车拉客的情况,并打听有无适合自己开的三轮摩托车。
经陈国荣介绍,刘红涛以6000元的价格从汉滨区购回一辆残疾人三轮摩托车,在县相关部门登记备案后,报名学起了摩托车驾驶。1个月后,他跑起了营运。
起初,刘红涛心想,一天能赚20元够自己生活就行。没想到干起来,他一天能赚到100多元。刘红涛感觉日子有了奔头。
建房娶妻,越努力越幸运
冬去春来,转眼3年过去,刘红涛跑车拉客渐渐攒下一些钱。
2003年,刘红涛家享受国家移民搬迁政策,把户口迁到了城关镇永丰村,建起了二层楼房。接着,他一次购回10多台电脑,在当地派出所和县文化部门登记备案后,在家里开起了网吧。
越努力越幸运。2007年,刘红涛意外邂逅早年一起在企业务工的刘小倩,一段交往后,二人喜结连理。自此,刘红涛家有了一个全力支持他事业的贤内助。
2012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上网热渐渐消退,刘红涛开始思索新的出路。
此时,岚皋县整治取缔三轮车营运,开通了城乡公交线路。刘红涛来到西安,自费学习小汽车(自动挡)驾驶技术,成了全县第一个拥有驾照的残疾人。随后,刘红涛投资15万元,买了一辆7座商务车,跑起了顺风车业务。
诚信经营,腊肉香飘市场
在从事跑车拉客的过程中,刘红涛发现,岚皋县的腊肉很受市场欢迎,且需求量大,便萌生了销售腊肉的想法。
2020年,说干就干的刘红涛先后去湖北恩施、四川绵阳等地考察腊肉熏制技术。回来后,他建起2间烘房,从冬月开始收购当地土猪肉,把岚皋县的传统工艺和学来的技术相结合,熏制特色腊肉,通过朋友圈、抖音平台,把腊肉销售到全国各地。
2023年,在县残联的协调下,刘红涛从岚皋县农商行贷款14万元,扩建了厂房、冷库。去年,刘红涛把烘房增加到5个,年熏制腊肉1万余公斤,实现了生产和销售双增长。
谈起未来,刘红涛说,他准备报名参加县电商中心的培训学习,直播腊肉的熏制过程,扩大网上销售,让腊肉香飘市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编辑:齐少恒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02-34131-0.html轮椅上的追梦人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我梦见她能走路了”
下一篇:再坚持一下!陕西将迎降雨吹风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