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周岭村,老人们谈论着自己的照片(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文超摄
本报记者 王佳伟 文超
7月23日,在商洛彩虹公益中心,负责人杨鑫正和志愿者为山区的老人准备着“清凉包”。为山区老人送爱心,已经成了杨鑫的工作常态。而她送的最多的是为老人拍的照片。
7月2日8时,在商洛市区,一辆小货车正在装车。一摞摞带着相框的照片被商洛彩虹公益中心的志愿者陆续搬上车。
“好,可以出发了。”杨鑫清点完物品后,对司机说。
约50分钟后,车驶进了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周岭村村委会。坐在那里等候的老人们等来了给他们拍照片、送照片的杨鑫。村委会给老人们通知的是当日10时集中来领照片,但许多人早早就到了。
这是怎样的照片,让老人们如此心心念念?
“我们拍的照片,用老人们的话说,叫‘老相’或者‘大相’,以后作为遗照用的。”杨鑫说。
今年是杨鑫为老人们拍照的第8年。8年里,她共为6500位老人拍照。
杨鑫是一名摄影记者。2017年,商洛彩虹公益中心成立后,她决定发挥自己所长,做一些公益项目,于是便有了为老人拍遗照的“老有所忆”项目。这个项目主要面向商洛山区65岁以上的老人。截至目前,该项目覆盖了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山阳县、丹凤县。
每次拍照前,杨鑫会和有需求的村委会对接好拍摄人数、时间,现场确定集中拍摄场地。
在山大沟深的商洛,农村老人出行不便,想要去城里拍一张专业的“老相”很难,尤其身体不好的留守老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农村老人会提前准备身后的一些事宜。没有像样的照片,常常成了他们的遗憾。”杨鑫说,“我们在老人们生前就拍好,可以趁着他们精神状态好,定格最灿烂的笑容。”
周岭村村委会大院里,“老有所忆”影展已经搭好了。这里有10多个白色的铁架子,每个架子上挂着9张带相框的照片。红色的布景前,100余位老人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这不是秋娥嘛。秋娥人呢?谁叫一下,她的相在这呢!”
“那是张印良,看着挺喜庆的,照得好啊。”
“哎呀,这回咱们真的都挂墙上了!”
老人们嘻嘻哈哈,围在架子前,边笑着调侃,边寻找自己的照片。
72岁的6组村民王新柱显得尤为高兴:“我觉得我这次照得最帅。表情好,人又精神。”他拿着自己的照片,喜滋滋地往家里走。
“在活动中,我每次都能感受到老人的热情。现在恰逢暑假,我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让孩子在公益活动中学习、感受公益带给人的快乐。”志愿者赵丹说。
“我和我们的志愿者去拍照的时候,会不停地逗老人笑。每位老人我们至少拍五六张,甚至十几张,最后挑一张笑得最好看的。”杨鑫说,这个过程中,受益的不仅是老人,也治愈了自己。
2024年,杨鑫入选“陕西好人榜”。
“我们也在做一些其他的公益活动。冬天给山区老人送装着羽绒服、护腰、护膝、羊毛袜的‘温暖包’,夏天给老人送装着夏凉被等物品的‘清凉包’,还有为留守儿童送图书……”杨鑫说。
编辑:齐少恒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02-34853-0.html6500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中国暑期经济“热”力四射
下一篇:多样活动迎“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