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秦腔戏韵“活”在当下!西安这样做
8月20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丝路秦声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邀请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程锐,市文联副主席蔡鑫,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张崇学到会,通过情况介绍、现场互动、剧目展演、沉浸体验、点位采访等形式,展示西安市在秦腔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成就,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关情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敏主持。
西安作为省会城市
在传承发展秦腔艺术方面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近年来
聚焦“文化兴市”发展战略
在秦腔艺术传承发展上
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好政策扶持牌。
贯彻落实《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出台《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2023年起,西安增设秦腔院团改革发展补助资金,每年下达市级专项补助资金2550万元。今年起,将区县国有院团发展补助资金由550万元提高到900万元,惠民演出每场补助标准也由7000元提高到平均每场1.5万元。今年3月,出台《西安市进一步推动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采取设立市级艺术基金、建立帮扶结对机制、实行“商演+惠民”模式等创新举措,发挥好文艺院团传承发展秦腔艺术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打好精品创作牌。
一方面突出抓好对获批中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资金支持,按其实际到位金额给予1:1配套补助,2024年配套资金超过1500万元;另一方面,突出抓好对西安演艺集团的资金支持,每年安排市级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赋能精品创作。推动《陕北往事》《无字碑》《李白长安行》《昭君行》《杨门女将》《逐梦桃花源》等一批精品力作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展演剧目、省级“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让市民群众充分感受古老秦腔的全新魅力。
三是打好秦腔惠民牌。
近3年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次,秦腔剧目占比超70%。在易俗大剧院、开元大剧院、市工人文化宫等剧院剧场开展专场秦腔惠民演出。开设《西安有戏》《百姓舞台》专栏,举办秦腔戏迷短视频大赛,秦腔视频短剧《火焰驹》开创戏曲竖屏短剧先河,被中国日报向海外观众推荐。推出3D电影版《三滴血》、秦腔虚拟数字推介官“秦筱雅”,组织区县开展“戏迷达人秀”“戏迷大赛”“秦腔戏迷擂台赛”,深受群众好评。特别是,周至县乡村戏曲大舞台、长安区群众秦腔擂台赛,5000余名群众登台献艺,300余万观众线上线下多个渠道观看,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还将在易俗社街区、幸福林带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基础上继续增设10个左右惠民示范展演点,加快形成“东南西北中送戏到身边”的秦腔惠民新格局。
四是打好人才培养牌。
大力弘扬“名师传艺、口传心授”优良传统,支持惠敏莉、侯红琴、张涛、杨升娟等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及资深表演艺术家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等形式,实现秦腔艺术代代相承。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和骨干人才,前往北京、上海等文化艺术院校进修深造。推动秦腔院团与驻市院校设立“秦腔传承班”,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为秦腔事业输送“科班”新苗。在中小学和高校设立“秦腔社团”和“秦腔选修课”,使秦腔从“进校园”到“驻校园”,涵养秦腔艺术传承发展“土壤”。
下一步
西安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文艺院团主阵地
坚持人才培育
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秦腔之美
一是驰而不息抓政策赋能。全面落实《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发展实施意见》《西安市进一步推动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适时出台新政策,不折不扣抓兑现、抓落实,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驰而不息抓精品工程。用真金白银支持文艺院团改编和创作优秀剧本,不断推出“有价值”“有分量”“走得出”“可传承”的精品剧目,推动秦腔艺术传承焕发勃勃生机。
三是驰而不息抓文化惠民。坚持组织秦腔惠民演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现增加场次和提升质量双促进。支持办好秦腔艺术节、秦腔电视大赛、优秀剧目展演以及群众性秦腔艺术活动,鼓励开办秦腔“自乐班”,全力为市民群众提供“秦腔就在身边”的艺术享受。
四是驰而不息抓人才培育。继续深化名师传艺和校企合作,推动与国内外文艺院团艺术交流走深走实,加强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突出抓好秦腔院团人才梯队建设,让秦腔艺术传承发展后继有人。
为进一步探寻秦腔文化根脉
本次新闻发布活动
组织记者团
进行一场身临其境的深度体验
跟随小布的镜头一起
感受古老韵律与时代脉搏的共振吧
赏戏·入戏
零距离感知秦腔魅力
易俗社-《三滴血·虎口缘》片段展演
三意社《火焰驹·表花》片段展演
西演青年团《美猴王·闹天宫》片段展演
在百年易俗社剧场内,一个个秦腔经典剧目片段接连上演,引得满堂喝彩。记者团一行近距离观看了秦腔演员的唱腔、身段及武打动作展示,并在指导下试穿了传统戏服,体验了基础唱腔和动作技巧。互动环节气氛活跃,记者们通过亲身尝试,切实感受到秦腔表演的艺术特点和传承价值。
穿上繁复的戏服
模仿着秦腔演员的动作
一板一眼地学习“唱念做打”
看似简单的台步和手势
却需要全身的协调
几句经典唱词从口中唱出
才知难度非凡
这一刻
真切触摸到了秦腔艺术
活态传承的温度与生命力
溯源·寻根
沉浸式品读厚重底蕴
记者团一行参观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与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观看了馆内陈列的早期剧本手稿、传统戏服、历史照片和秦腔脸谱等大量历史实物资料,并详细了解脸谱样式含义与文献保存情况,从而对易俗社百年历程与秦腔艺术文化底蕴形成了更直观的认识。
泛黄的剧本手稿、精美繁复的头冠
静静陈列
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讲述着
百年易俗社
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与创新
通过沉浸式的参观
让大家更真切感受到秦腔艺术
厚重精深的文化底蕴
与其跨越时空、依然鲜活的永恒魅力
新闻发布会活动期间
记者就大家关注的内容进行了提问
一起来回顾
↓↓↓
Q
近期,西安秦腔戏迷擂台赛在各区县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吸引了广大戏迷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有效推动了秦腔文化的传播。对于下一步持续推动秦腔戏迷擂台赛,市文联有哪些具体的规划与设想?
市文联副主席蔡鑫介绍,组织开展秦腔戏迷擂台赛活动,旨在搭建群众家门口的艺术舞台,以文化赛事方式,激发群众创新活力,让深藏民间的秦腔艺术人才崭露头角,让古老艺术焕发时代光彩。为了更好满足群众文化新期待,今年,秦腔戏迷擂台赛从5月开始,将持续开展到10月份,以“戏迷争锋、擂响三秦”为主题,目前参与的群众已突破百万人次,热度持续攀升。市文联采取全域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推动活动精彩升级:在活动组织上,突出全民参与;在活动内容上,突出惠民为民;在活动宣传上,突出贴近群众。
A
Q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传帮带”是古老秦腔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西安演艺集团旗下多个秦腔院团中,如今不仅活跃着大量老艺术家、中生代演员,“00后”的年轻演员也频繁出彩。请西安演艺集团介绍一下对秦腔人才的系统性培养路径做法与思考。
“现在老中青少四代同台演出,已经不是啥稀罕事儿了!”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介绍,秦腔的传承发展,关键还得靠人才,西安演艺集团构建起了一套全链条的培养体系,一方面是开办秦腔委培班,既保留了唱念做打这些传统训练,又加了戏剧理论、舞台技术等现代课程,学费食宿全包让孩子们能安心学戏。另一方面是坚持办好百年剧社,易俗社、三意社一直坚持“一团一戏一梯队”的培养办法,“老戏骨带着,中生代领着,新生代跟着”的模式,让《三滴血》《火焰驹》这些经典剧目,既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不断有新的解读。
A
Q
如今在西安,秦腔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这背后少不了两座百年剧社的频出新意。能否结合各自特点谈一谈,在让古老秦腔与年轻受众、青春语态的“接轨”方面,有怎样的实践、思考和未来的设想?
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介绍,该社积极推动秦腔数字化转型,先后将《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拍摄为3D电影,并推出4K版《昭君行》及动画版《三滴血》,部分作品已在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播出,有效拓展了秦腔的国际传播。此外,易俗社打造《梨园夜》夜游项目,依托百年博物馆构建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参与;常态化直播演出覆盖全平台,单场最高观看量达120万人次,半数为30岁以下用户,显著提升了秦腔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张崇学表示,三意社自2020年起持续开展线上演出直播与短视频内容传播,累计直播近300场,观看总量超700万人次,实现了“老剧种圈新粉”的突破。社内演员因春晚“花脸将军”形象及《忠报国》演出片段在网络广泛出圈。今年联合专业机构推出的竖屏微短剧《火焰驹》登陆多平台播出,获年轻观众热评,并被《中国日报》英文版大篇幅报道,展现了秦腔在数字化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
A
Q
对于秦腔传承,我们最常说的一个词是“守正创新”,在复排经典、打造新作时,如何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如何调和“老观众”和“新观众”的不一口味,是如今戏曲界共同面对的难题,西安近年推出的秦腔大剧《无字碑》《昭君行》《李白长安行》成为国内外闻名、叫好又叫做的佳作,请问对于“守正创新”,各位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表示,易俗社始终坚持“守正为本,创新为翼”的发展理念。“守正”是守住秦腔艺术的根魂,“创新”则是为其注入时代活力。作为现存唯一超110年未断代的艺术团体,易俗社建立“文化教育+专业提升+演出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加强青年演员培训与实践。社内高度重视文献保护与数字化管理,通过易俗社文化研究院系统整理出剧本、社史、音像等大量珍贵史料,并积极推动秦腔立法,为地方戏曲保护提供“秦腔样本”。
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张崇学介绍,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三意社始终坚持“呵护老传统、适度谋创新”的原则,近年来不仅复排了《铡美案》《清风亭》等经典剧目,也创排了《司马迁》《无字碑》《陕北往事》等新编剧目,均获良好反响。今年4月,《无字碑》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座无虚席,下半年该剧还将赴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全国性舞台展演,进一步扩大西安秦腔的影响力。
A
Q
作为秦腔非遗传承人,也是如今西安秦腔领域的中坚力量,如何看待“传”与“承”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在身体力行中,做好技艺的传承者,也做好文化的创造者,助力秦腔艺术枝繁叶茂?
惠敏莉表示,秦腔传承需“传”“承”并举,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传”重在延续基因、以德为先,例如青年演员排演《美猴王》时需研读原著,深入理解角色精神。“承”则强调创新融合,如在《昭君行》中融入蒙古长调、电子音效及歌剧元素,获评“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标杆”。她认为,秦腔既要坚守传统,也要积极利用短视频、元宇宙等新形式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A
Q
连续多年来,西安多个院团密集开展戏曲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尤其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乡村地区,上万观众与台上演员一起高唱的激情场面,让人动容。请问,在惠民与下乡演出工作中,有哪些与时俱进的新尝试、新举措、新方法,让秦腔舞台更加贴近人民、惠及大众?
惠敏莉介绍,西安演艺集团通过“立体化布局、精准化供给、数字化传播”三大举措,推动秦腔艺术深入大众生活。集团于2025年启动“西安有戏・幸福惠民”工程,构建“中心剧场—街区戏台—乡村舞台”三级演出网络,实现幸福林带周末秦腔擂台、易俗社文化街区全年不间断展演。2023至2024年,旗下三家秦腔院团累计演出超6000场,近半深入乡村基层。在精准化供给方面,注重秦腔与群众情感联结,通过“秦腔+旅游”“秦腔+科技”等创新模式,增强文化服务的贴近性和时代感,切实将秦腔融入百姓生活,焕发非遗艺术的新活力。
编辑:齐少恒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02-35115-0.html让秦腔戏韵“活”在当下!西安这样做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