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咸阳市秦都区渭滨街道长虹路社区联合国脉中医馆为居民上门义诊。 本报记者 刘居星摄
本报记者 刘居星 见习记者 陈绮珠
在咸阳市渭城区渭阳街道长庆石化社区石化小区,“爬楼难”成为历史。“以前,爬五层楼要歇两次。现在,‘一键到家’!”9月17日,居民王小津老人按下电梯按钮,笑着说。
在这个有49栋老旧住宅楼、6000余名居民的小区里,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六成。今年初,长庆石化社区党支部决定将小区楼栋加装电梯列为今年的实事项目,亮出服务承诺。9月,加装的43部电梯全部投入使用。
据介绍,咸阳市以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一年10件实事”活动为抓手,推动社区党组织精准对接民生痛点,让“承诺有声、践诺有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
闭环管理 确保实事落地有声
“我们小区连个监控都没有,车被蹭了根本找不着人。”去年12月,泾阳县泾干街道南街社区退休干部兼网格员段安礼在阳光小区走访时,听到居民这样说。随后,在社区党员座谈会上,段安礼提出安装监控的建议。该建议迅速被社区党组织采纳,列入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
今年8月,一套崭新的监控设备在阳光小区安装完成。此后,小区既有网格员每日巡查,又有电子监控实时守护居民安全。
如何确保需求清单不跑偏?
咸阳市探索建立了“听、定、办、督”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线上依托微信群、小程序,线下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深入小区楼栋了解群众需求,并召开“小院议事会”“板凳会”,开展民情大走访等活动常态化征集社情民意,确保问题找得准、需求摸得实。
对征集到的需求,社区党组织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合并,经街道党(工)委审核把关,形成贴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一年10件实事”清单,并通过社区公示栏、电子屏、微信群等载体公开亮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向群众汇报”已成为固定议程。每季度召开的汇报会上,社区党组织书记直面居民质询,加装电梯进度、爱心托管班课程等民生项目被放在阳光下检验。
今年以来,咸阳市292个社区共梳理群众意见建议7300余条,最终形成2930件实事清单,截至8月底已办结2544件。
整合资源 深化共建共治共享
今年夏天,一场暴雨让旬邑县城关街道东关社区乡镇企业局家属楼小区陷入困境。这个建于1995年的小区,因周边公路多次加高,院落比路沿低了近2米,成了“洼地”。
了解情况后,街道和社区第一时间协调住建、交通等部门制定方案,由旬邑县交通运输局统筹,负责更换院外30米老旧下水管道。在居民大会上,居民任利平带头捐款,并号召大家自筹资金,配合施工队完成了管道改造。
面对社区治理力量薄弱的现状,咸阳市着力整合资源,凝聚合力。
在社区,咸阳推行“离岸工作法”,推动社区工作者走出办公室,到基层一线化身“流动办事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精准对接社区需求清单,认领服务项目;全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发挥退休干部、社区党员、楼栋长、志愿者作用,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如今,通过深化“双报到·为民行”机制,咸阳市4.6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认领政策宣传、网格服务、矛盾调解等岗位3.8万余个,成为解决社区难题的重要力量。
聚焦关切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电动车一进电梯,警报就立即响起。长武县昭仁街道怡和社区的居民发现,自从电梯装上AI智能梯控系统,就再也没人推着电动车上楼充电。
针对电动车上楼的安全隐患,怡和社区党支部召集业主、物业、消防召开“四方议事会”,征集意见,最终决定安装“AI摄像头+重力感应”双识别系统,用科技守护社区安全。
在为民服务“一年10件实事”活动中,咸阳市各社区党组织始终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发力。
社区党组织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硬件”问题作为优先解决事项,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基础设施维护更新等工程,共有160余个老旧小区的外墙粉刷、管线规整、雨污分流等改造项目,硬化路面、修复照明5800余处,显著提升社区面貌和居住品质。
针对安全隐患,咸阳集中治理消防通道堵塞、飞线充电等问题,安装智能充电桩3200余个。
聚焦“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体,咸阳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四点半课堂”等服务阵地;开展家政服务、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力促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秦都区西兰路街道建设路社区推出低价“居家养老服务套餐”,将理发、按摩、义诊送到老人家门口;长武县“红色代办队”为孤寡老人提供跑腿服务;兴平市西城街道秦岭社区联动派出所,将患病居民及时送医……
一件件“关键小事”成为筑成居民幸福家园的基石。
编辑:齐少恒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02-35153-0.html一年十件实事,公开亮诺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用智慧与责任书写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