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在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期后,终于在2024年迎来了业绩的全面复苏。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生猪价格的上涨以及饲料成本的下降,两者共同推动了行业的盈利。
牧原股份,被誉为“猪王”,在这一轮复苏中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该公司销售的生猪数量高达7160万头,其中商品猪6547万头,相比2023年增长了778万头,成功完成了年度经营计划。得益于市场的回暖和成本的降低,牧原股份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业绩显著增长。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379亿元,同比增长24.43%;净利润更是达到了178.8亿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519.42%。生猪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全年贡献了1362.29亿元的收入,毛利率也同比提高了16.28个百分点,达到了19.21%。
温氏股份,作为行业的另一巨头,同样在这一轮复苏中受益匪浅。全年销售肉猪3018.27万头,同比增长14.93%,毛猪销售均价也同比上升了12.83%,达到了16.71元/公斤。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49.06亿元,同比增长16.66%;净利润也实现了大幅增长,从上年同期的-63.90亿元增长到92.45亿元。
尽管新希望在2024年受到处置禽产业和食品深加工板块的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滑了27.27%,但仍然保持了千亿规模的营收。扣非净利润也从上年同期的-46.08亿元增长到6.16亿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生猪养殖行业正在经历快速的变革。2024年,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经达到了约70%,同比再提升了2个百分点。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全年合计出栏生猪1.56亿头,占全国总量的22%,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回顾过去几年,生猪养殖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企业竞相扩大产能,导致生猪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加之饲料价格居高不下,行业陷入了深度亏损。然而,在2024年,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生猪养殖市场的调控,全国生猪产能终于在高位回调,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改善。
具体来说,2024年3月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修订)》,将全国能繁育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至3900万头,并引导产能有序调减。在调控信号的指引下,全国生猪产能回调,产生了连锁反应。当年3月,生猪价格触底;4月全国能繁育母猪存栏量降至3986万头,回到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5月,生猪养殖端开始扭亏为盈;8月,生猪价格达到年内高点20.35元/公斤。
饲料作为生猪养殖最主要的成本支出,其价格的变化对养殖成本有着直接影响。2023年9月起,生猪饲料原材料价格开始下降,并一直持续到2024年。根据卓创资讯的测算,生猪饲料主要原材料价格由2024年初的2838.94元/吨降至年末的2427.74元/吨,累计降幅达到14.48%。这使得生猪养殖成本同比下降了约1.10元/公斤。
进入2025年,虽然生猪价格持续环比下降,但总体仍处于养殖成本线以上,因此生猪养殖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盈利状况仍然可观。牧原股份已提前公布了2025年的经营计划,预计商品猪出栏量将达到7200万-7800万头。
然而,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决定了其盈利状况的不稳定性。虽然2024年的盈利快速提振了养殖端的信心,生猪养殖产能已出现增加的态势,但这也将影响2025年的生猪价格走势和养殖端的盈利状况。不过,考虑到饲料主要原料如玉米、豆粕等价格仍处于低位,预计2025年生猪养殖饲料成本均价仍将同比下降。
行业竞争的底层逻辑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企业主要比拼规模和资本,而现在则更多地比拼技术、管理和成本。牧原股份通过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掌控全产业链,并在养殖端强调成本管理能力,成功降低了养殖成本。其他企业也纷纷效仿,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以降低养殖成本。
展望未来,虽然生猪养殖行业仍将保持盈利,但利润或将出现缩减。因此,企业需要继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以降低养殖成本,保持盈利能力。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举报 0收藏 0打赏 0评论 0分享 0 更多>同类资讯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6-143483-0.html生猪养殖业逆风翻盘,2025年盈利能否持续?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