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29日电(记者 陈听雨)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于7月26日-28日在上海举办。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丁奎岭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AI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未来的AI将发展成一个无处不在、简单好用、又能自我演进的工具包,同时也将成为教育、科技等各方面重塑变革的有力“推手”,高校应当拥抱AI,用AI来驱动重塑,推动全方位的变革。
大模型推动科研范式加速向“通用科学智能”迈进
当前,机器学习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I for Science正引发科研模式变革。丁奎岭认为,技术的变化源自科学源头的创新,源头的创新极大地加速并影响技术的变革和快速迭代。AI技术之所以对科技、经济、产业乃至社会整体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因为它影响了前端,影响了源头。”
“过去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调研文献,调研科学前沿发展的程度,目前尚存哪些问题。有了AI for Science的一些大模型,使得这些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模型还可以针对科研人员的要求和目标,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对过去科研范式的一种变革。”丁奎岭说。
“未来,通过机器人和自动化无人实验室,使材料的创制、科学实验都可以在无人状态下自动高效地完成,这会极大地加速科学研究的进展。我想这样的日子已经到来。”丁奎岭称。
今年年初,来自中国的现象级AI产品DeepSeek,仅用7天时间便实现了用户量破亿,再度引爆生成式AI和大模型话题。
对此丁奎岭表示,“DeepSeek的出现确实是现象级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迭代,DeepSeek向前跨出了一步,未来类似DeepSeek的现象级模型或工具会不断涌现,不断迭代,使得科学革命的工具越来越好用,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高效,越来越精准。这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交通大学还携手深势科技,依托共同发布的Innovator科学基座大模型推出了通用科研智能体“SciMaster”。
对此丁奎岭称,科学研究与通用大模型不同,需要更加精准地理解已有知识中最核心的内容,并针对科研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科研大模型推动着科研范式加速向“通用科学智能”迈进,能让更多人得以参与到科研中来。
高校要培养能够改变未来人工智能的人才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焦点。《“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丁奎岭认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核心的是人才的培养。“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有能力去颠覆现有的技术,甚至能够开辟新的道路。特别是在基础科研层面,在原理、架构这些科研基座层面,能够做出变革性的工作。”
202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通过超前的布局和全新的体制机制,致力于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成果,自主培养人工智能的卓越领军人才,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在2025年计算机科学排名“CS Rankings”中,上海交通大学在计算机学科的人工智能分项位列排行榜全球第一。
丁奎岭表示,大学是基础研究的策源地,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我们毫无疑问地要主动去拥抱AI技术带来的科研变革,去拥抱AI for Science,将AI for Science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快速进步。作为高校,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来改变未来人工智能的人才。”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更是年轻人事业。过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学科作为基础的。未来将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各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这就更加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人基础好,有强烈的创新意愿,有活力。只要把基础打好,我觉得年轻人可以在科研领域大有作为,未来的科学发展要靠年轻人!”丁奎岭说。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6-174059-0.html智瞰AI|丁奎岭:现象级AI产品会不断涌现 高校应主动拥抱AI for Science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