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调研、数据报告看点一览(9.18~9.22)
1、全球十大IC厂商Q2营收大增12.5% 英伟达取代高通位居榜首
2、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万亿元
3、传华为Mate 60发布后,首周销量占比17%冲上中国第二
4、亚洲供应链250强榜单:中国大陆企业占107家
5、面板需求不如预期,中国大陆厂商Q4减产是稳定价格关键
6、2030年Micro LED显示面板出货量将达5170万台
7、8月韩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大增61.2% 至5.3万辆
8、2023二季度中国可穿戴市场同比大增17%
9、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需求正反弹,预计年均增长4.1%
10、2029年传感器及相关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2万亿日元
1、全球十大IC厂商Q2营收大增12.5% 英伟达取代高通位居榜首
二季度智能手表类产品出货942万台,同比增长11.5%。其中成人智能手表465万台,同比增长10.4%;儿童智能手表出货477万台,同比增长12.5%。成人智能手表旗舰型号借年中促销价格下调,明显拉动了市场需求。儿童智能手表除高端市场稳步增长外,中低端产品聚焦于400至600元人民币(未税)价位段。这也代表了消费者更注重安全隐私,不再盲目追求低价。
智能手环出货量463万台,同比增长20.9%。相较于智能手表,手环迎来更大幅度回升,小米、华为作为头部厂商,共同推动出货规模增长。机构认为,手环作为腕戴市场的入门产品,在目前经济环境下更符合大众“边省边花”的消费心理。
耳戴设备方面,二季度出货量达1933万台,同比增长19.5%。其中真无线耳机(TWS)出货量1511万台,同比增长18.6%。耳戴产品的发展更明显侧重于低价位段产品,同样体现出当前经济环境下价格敏感却仍然存在需求的消费状态。
机构表示,2023年第二季度成人腕戴市场方面,市场格局进一步向华为、小米和苹果三家头部厂商高度集中,这些品牌产品认可度高、促销价格优惠,这双重因素加持下呈现出更加强势的增长。而腕戴市场整体呈现出分化发展的态势,千元以下、2000至3000元,和5000元以上是三个出货量同比显著增长的价位段。
机构认为,2000至3000元(未税)的智能手表,通常具有较高品质。这一方面是旗舰新品集中定位的价位段,另一方面也是高配旗舰老款产品促销调价后的价位段,因此这一区间往往有承上启下的意味。无论市场处于淡季还是旺季,该价位段总会存在新老旗舰迭代和承接。
5000元以上属于超高定位的智能手表市场,其目标用户的消费意愿往往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小,具有持续稳定高消费能力。该价位段需求更多由厂商主导,从运动健康、商务助力和穿搭高级感等方面教育用户,从而带来突破发展。
关于未来的预测,IDC认为2023年成人腕戴市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5.6%,其中成人智能手表出货量预计增长3.0%,手环预计增长9.3%。另外,手机厂商纷纷发力折叠屏,试图在高端市场寻求突破,也将对智能手表的发展带来提振作用。
9、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需求正反弹,预计年均增长4.1%
集微网消息,研究机构Canalys此前已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腕带设备的数据,共出货4400万台,9月19日再发布了更详细的统计数据及分析预测。机构分析师Jack Leathem表示:“受益于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可穿戴市场正在重新焕发活力。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也正在反弹,这促使厂商进一步满足特定的消费者需求。”
统计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苹果、小米、华为为排名前三的可穿戴腕戴设备品牌,其中苹果出货量810万占比18%,小米出货480万占比11%,华为出货430万占比10%。排名第四、第五的品牌分别是Noise、Fire-Boltt,除此之外的其它厂商合计占比47%。
Canalys表示,基础手表的崛起提升了整体市场表现,市场份额达到44%;基础手环出货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二季度为19%;较高价位的智能手表占比约为36%。2023年第二季度,基础手表在印度市场继续保持73%的惊人增长,突显了印度可穿戴腕带市场的活力。印度厂商和华为、小米、华米,凭借基础智能手表带动了全球可穿戴市场的表现。
机构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厂商正逐渐明确的细分市场发展趋势,从而提高竞争力。消费者可以找到价格实惠、功能更全面的入门级产品,而高端产品凭借更优秀的屏幕技术、产品功能和更精美的外观,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也导致平均售价上涨。
产品价格方面,佳明、苹果智能手表专注高端市场,平均售价超过450美元;华为平均售价为150至200美元,小米平均售价约为50美元。
机构表示,尽管短期经济因素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追求性价比较高的可穿戴设备,但持久的吸引力仍在于稳定的质量和健康数据的长期积累。受消费者需求转变,预计全球可穿戴腕带市场将在2027年之前以4.1%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
10、2029年传感器及相关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2万亿日元
集微网消息,富士凯美莱总研日前预测,传感器设备的全球市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21,860亿日元(约合800亿美元),而2023年为86,237亿日元。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和其他XR设备将推动市场扩张。
此次市场研究针对的传感器产品包括区域图像传感器、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MEMS麦克风、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以及构建传感器网络的无线通信设备,按“光/电磁波”、“声波/磁”、“机械/物理”、“环境”和“通信/其他设备”分类进行调查。
对于“光/电磁波”产品,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3D LiDAR和用于XR设备的区域图像传感器的需求预计将增加。在“声波/磁”产品方面,MEMS麦克风和磁传感器的新应用预计将扩大,车载应用的超声波传感器的数量预计将扩大。
预计未来对“机械/物理”产品的需求将会增加,例如用于电动汽车二次电池制造过程中的位移传感器和用于基础设施监视器的光纤传感器。对于“环境”产品,除了车载流量传感器和用于控制罐内物料的液位传感器外,该机构还关注车载氢气传感器的趋势。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2-11080-0.html一周数据看点:英伟达取代高通位居IC厂商榜首、华为Mate 60首周销量冲上第二、中国研发经费突破3万亿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