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法半导体(STM)近期宣布将在2027年前裁员3000人,这一消息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前引发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在一次性释放坏消息,为未来业绩表现打下预防针,同时也彰显其转型的决心。据路透社、华尔街日报和彭
意法半导体(STM)近期宣布将在2027年前裁员3000人,这一消息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前引发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在一次性释放坏消息,为未来业绩表现打下预防针,同时也彰显其转型的决心。
据路透社、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社等外媒报道,意法半导体的技术困境是其裁员的深层原因。尽管《欧洲芯片法案》为意法半导体在意大利的碳化硅(SiC)新厂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其老旧的6寸和8寸晶圆厂仍拖累了整体竞争力。与台积电德国德勒斯登晶圆厂项目相比,意法半导体虽已获欧盟补贴,但业界对其支持力度是否超越台积电仍存疑。
意法半导体的双重运营模式——IDM与Fabless+Foundry,使其在部分产能上依赖台积电的尖端制程,同时也在中国市场与华虹半导体展开合作。据悉,意法计划在2025年底前通过华虹无锡工厂实现40纳米制程微控制器(MCU)的生产。此外,其与三安光电合资的8寸SiC外延芯片项目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大规模量产,年产能达48万片车规级MOSFET功率芯片。
然而,意法半导体在欧洲的IDM模式正面临类似英特尔的困境。尽管填满晶圆厂、提高产能利用率可带来利润,但8寸厂在市场低谷期的产能利用率偏低,导致利润急剧下降。SemiWiki论坛讨论指出,意法的问题在于制造技术的滞后。相比德州仪器(TI)新建的12寸晶圆厂,意法的8寸厂在成本效益上明显落后。每片12寸晶圆的芯片产出量更高,自动化程度更强,成本仅为8寸晶圆的1/2至1/3。
意法迟迟未淘汰8寸厂并扩建12寸生产线,这一决策受到投资人的持续质疑。与德州仪器持续新建12寸厂、逐步淘汰8寸厂的策略相比,意法的技术升级步伐显得迟缓。老旧的8寸设备选择有限,IDM模式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从半导体制造的基本面来看,持续采用最新制程技术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意法半导体若无法增加资本支出、推动技术升级,其未来盈利能力将面临更大挑战。此次裁员后,意法能否提出新的发展策略,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7-145652-0.html意法半导体大裁员背后:技术滞后与转型困境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