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南华早报报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2025年,预计将有6家企业启动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总产量有望达到上千台。与此同时,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新增
据南华早报报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2025年,预计将有6家企业启动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总产量有望达到上千台。与此同时,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达19万家,而2025年以来又新增4.4万家。
近年来,多家机器人初创企业崭露头角,包括宇树科技、优必选和智元机器人等。这些企业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劳动力支持,正在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抢占市场。例如,宇树科技推出的G1型号人形机器人,定价仅为人民币9.9万元(约合1.35万美元)。创始人王兴兴表示,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自建工厂并逐步实现零部件的完全自主研发。
政府也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的“颠覆性产品”。据《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优必选等企业已开始在比亚迪、蔚来汽车等工厂进行测试,并计划到2027年实现年产能突破1万台。
据日经亚洲报道,与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需要更高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以执行复杂的任务。得益于AI技术、机器学习和硬件制造的进步,人形机器人正逐步应用于工厂、咖啡厅等场景。例如,越疆科技推出的“Dobot Atom”人形机器人,定价为人民币19.9万元(约合2.7万美元),目前已在多家企业展开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重要助力。业内专家指出,约70%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可与电动车共享。这促使比亚迪、小米、华为等企业纷纷入局,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分析认为,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将使本土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不过,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仍面临挑战。目前,大多数企业仍依赖NVIDIA的GPU和训练平台。为应对潜在的限制措施,优必选等企业正与华为、地平线机器人等展开合作,寻求本地化芯片解决方案。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和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日本和欧洲则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保持优势。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加剧,日本也被认为是未来人形机器人测试的重要市场。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7-146633-0.html国内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白热化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