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扈玮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7月的上海,芦潮港站钢轨温度计的指针死死钉在90℃。调车长张宇栋的橙色工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成深褐色,他俯身贴近滚烫的铁轨,用手套擦去止轮器上的油污,沙哑的口令透过对讲机传出:“制动风管排风——确认!止轮器卡死——到位!”30秒后,调车机车精准接驳,一列满载新能源汽车的集装箱班列缓缓启动,朝着洋山港的方向驶去。这是南翔站暑运里寻常的一幕——在热浪与车流交织的站场上,一群铁路人正用毫米级的精度与分秒必争的速度,守护着长三角物流动脉的畅通。
高温下的“钢铁芭蕾”
暑运以来,南翔站管辖的32个中间站日均办理货物列车超9000辆,其中芦潮港站作为海铁联运“咽喉”,单日装卸车数突破1200辆。对调车连结员向方来说,这意味着每天要在堪比“铁板烧”的股道间步行2万步,在集装箱侧壁上像“人肉后视镜”般引导列车对位。
“调车钩数从70钩涨到83钩,每钩都得抢时间。”向方抹了把脸上的盐霜,指缝里还嵌着道砟划出的细痕。在他身后,调车组正执行着“三重防溜”标准:制动风管排风要听见“嘶嘶”的气流声,人力制动机必须拧紧三圈,止轮器与铁轨的间隙不能超过3毫米。这些近乎苛刻的操作,是为了让万吨列车在股道间“纹丝不动”,为后续编组争取宝贵时间。
张宇栋的劳保鞋鞋底早已磨平,鞋跟处还粘着几块被烫变形的胶垫。“暑运高峰时,我们每天要完成20对列车的‘换头’作业,主车头解挂到调车机接驳,误差不能超过1分钟。”他手里的对讲机每3分钟就会响起一次,从“确认信号”到“接驳完毕”,每个指令都像节拍器,让数百米长的“钢铁巨龙”在股道间跳着精准的“芭蕾”。
织密效率提升的“网络”
要让物流大动脉在高温下“跑”得更快,光靠拼体力远远不够。在南翔站调度车间,巨型屏幕上的车流数据正实时跳动:芦潮港站的调机折返时间从139分钟压缩至81分钟,海铁联运班列停时较去年缩短27%。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效率密码”。
“新增的驻站调机就像‘站内短跑王’,让列车接驳效率提了40%。”南翔站技术科工程师蔡文良指着屏幕上的红色轨迹说。今年暑运,南翔站不仅为芦潮港站增配3名调车人员,实行24小时轮班,还协调新桥调机加入南翔至芦潮港的小运转牵引,让每日开行的货物列车从15对增至16.2对。
更精细的变化藏在编组计划里。通过CIPS系统,调度员将车流按“收货人+货物品名”细分出14个方向组号,比如将宝钢的钢材车、闵行的汽车配件车单独成组。“以前中间站得花1小时倒钩,现在整列直达,调车钩数少了131钩/天。”蔡文良点开系统里的“高质量列车”数据,暑运以来南翔站日均开行1211辆这类列车,相当于为中间站“减负”30%的作业量。 跨单位的协作同样关键。每周三下午,“丝路海铁”先锋队都会召集港口、机务、物流等单位开协调会,把作业图表铺在桌上“挂图作战”。“上次发现集装箱班列总等货位,我们就和港口联动,把装卸计划提前2小时共享,现在货位周转率提高了25%。”先锋队党员何松涛说,这种“路地联动”让海铁联运的全链条效率节节攀升。
党旗在股道间飘扬
暑运攻坚的战场上,党员始终冲在最前。在南翔站下行场,“90后”党员调车长杨洋主动接下了异地调车的“硬骨头”——他带领流动调车组,在没有固定用餐点的股道间穿梭,日均作业里程超30公里。“最难的是跨线取送车,得在客车间隙里‘见缝插针’,党员不带头谁带头?”他的安全帽上,“党员先锋岗”的贴纸早已被汗水泡得发白。
芦潮港站的休息室里,一面“党员承诺墙”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张宇栋承诺“高温时段包保最难编组的班列”,向方写下“调车钩分控制在10分钟内”。这些承诺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上半年,芦潮港站海铁联运集装箱吞吐量达51.4万标箱,同比增长19.76%;南翔站单日办理辆数突破9263辆,创下20年来新高。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列班列鸣笛驶出芦潮港站,车身上“中国制造”的字样在余晖中格外醒目。张宇栋望着列车远去的方向,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消息:“今天又抢运了300个集装箱,钢轨凉下来时,我就回家。”此时,他脚下的铁轨仍散发着余温,而股道间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这群铁路人继续前行的路——在暑运的热浪里,他们用坚守与速度,为长三角的物流畅通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8-24288-0.html钢轨热浪中的“加速度” ——暑运里的铁路物流攻坚战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