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教育改革的浪潮裹挟着技术理性与效率至上主义奔涌向前,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倾听乡土教育深处细微的震颤?《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范式——混合学习共同体策略研究》一书,正是这样一部将目光停驻于“教育公平最后一公里”的沉思之作。
在喧嚣时代守望乡土教育的本真
它让我想起自己在《守望教育》中提出的观点:这个世界既需要雷厉风行的改革家,亦需要默默的思想者,在喧嚣背后追索被浮华遮蔽的教育本质。本书作者以深厚的田野实践与理论洞察,将“混合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转化为乡土教育生态重建的可行路径,其意义远超技术层面的创新,更关乎教育如何回归“人之为人”的朴素理想。
破解二元困境:从“输血式帮扶”到“共生性生态”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跳出了城乡教育二元对立的传统叙事,提出以“混合学习共同体”实现双向滋养。作者敏锐地指出,城乡教育均衡并非简单将城镇资源单向输入乡村,而是通过“共网、共资源、共师资、共活动、共经费”的五维平台,激活乡土教育的内生动力。这一思路与浙江“教共体”实践中“强校托管弱校”“教师双向流动”等经验不谋而合,但更进一步强调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书中案例表明,当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通过数字化平台共建“同步课堂”时,乡村学生不仅共享了优质课程,更将本土的自然景观、农耕文化、民俗故事转化为学习资源,反哺城镇学生对“乡土中国”的认知。这种双向互动恰恰印证了我曾倡导的观点:教育需要“形上关怀”与“形下实践”的结合,既要提升个体世俗生活能力,更要通过乡土文化唤醒生命的意义感。
重塑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到“共同体叙事者”
本书对教师角色的重构尤为深刻。作者强调,混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在于构建“教师协同学习机制”,使乡村教师从孤立的教学执行者转化为共同体的“叙事者”与“创生者”。这一观点与我关于“课堂高度即人性高度”的思考遥相呼应。书中描绘的教师不再是被动接受培训的客体,而是通过“问题意识”引领学生深入乡土情境的研究者。例如,一位乡村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本地古建筑的历史,并借助数字工具与城镇师生共享研究成果。这样的实践正是“研究性教学”的生动体现——好的教学并非一次性解决问题,而是激发学生“属己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乡土情境中走向思想自觉。正如书中所言,当教师成为“教育生活的叙事主体”,教育便从机械的知识传递升华为“心灵自由徜徉之乡”。
技术与人性的平衡:数字鸿沟中的温情守望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本书始终保持着对教育本质的清醒审视。作者提醒我们,混合学习共同体若仅追求硬件堆砌,可能加剧“数字殖民”风险。相反,技术应服务于“守护教育温度”的目标。书中引用浙江教共体案例时提到,乡村学校通过直播卖菜、数字化农事记录等活动,让技术融入乡土生活,这与《守望教育》中“故事陪伴童年”的理念异曲同工——教育需要保留“冬夜柴火、夏夜星光”般的生命体验。这种平衡亦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的深层理解上。本书批判了仅以“接入率”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浅层标准,提出“数字包容”需关注文化适配性。例如,部分乡村学校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农耕STEAM课程”,使编程学习与节气农事结合,让技术赋能真正扎根乡土。这正是对教育形上关怀的实践回应:技术终须指向“人的成全”,而非效率的异化。
启示与展望:走向“生命暖意”的教育未来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范式》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哲学。书中提出的“共同体治理生态模型”,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核心,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多主体力量,构成一个同心圆式的支持系统。这一模型与我倡导的“教育需要爱和乐趣”的理念不谋而合——只有当教育成为“师生心灵共同依恋之乡”,城乡均衡才真正触及灵魂。
未来,混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仍需直面挑战:如何避免共同体沦为行政化的“纸面联盟”?如何让乡土文化在数字化浪潮中免于被边缘化?本书未给出僵化答案,而是启示我们: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并非消除城乡差异,而是让每一种教育生态都能焕发“绵绵不绝的生命暖意”。正如陕西平利县乡村小学的变迁所示,当孩子们在焕然一新的教室中诵读,在宽阔操场上奔跑时,教育便真正成为了“点亮生命”的旅程。
在寂静处听惊雷
本书的深意,或许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发现——教育改革的宏大叙事,终须落脚于每个乡村儿童的具体人生。作者以冷静的笔触与炽热的关怀,证明了“混合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一种教育哲学:在城乡之间构建“既尊重差异又促进共生”的伦理秩序。当我们如书中期待的那般,“在树下坐一会儿,倾听心灵深处的震颤”,便会领悟: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实则是回归教育本真的第一公里。(本文作者:刘铁芳,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网)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30-33187-0.html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混合学习共同体如何重塑乡土教育生态?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