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小蓝的朋友圈被人民日报的一篇最新评论《数字藏品热度退去?规范发展方能行稳致远》刷屏。
这其实已经不是人民日报第一次发文谈论数字藏品,不过在官方重磅政策迟迟未出台,重要会议临近召开之际,这篇评论无疑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含义。
一时间关于“留给数字藏品的时间不多了”等讨论开始发酵,似乎数字藏品市场即将迎来巨变。不过冷静下来,我们还是要问:
评论的字里行间能否透露出政策落地的相关线索,官方究竟又会将数字藏品行业的发展引导至什么方向?
小蓝这期就简要分析一下此次评论,并以人民网旗下数字藏品平台灵境 · 人民艺术馆(以下简称“灵境”)为切口,一窥未来数字藏品发展的趋势。
人民日报此次评论,首先肯定了数字藏品的两大积极作用:
一是对文化发展具有正向意义;二是让不少数字领域创作者重燃开展深度创作的热情。
其中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些平台与传统村落、博物馆、知名景区等合作推出数字藏品,以藏品为载体展示当地特色、宣传传统文化、开辟文化消费新场景、激活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文创发展空间的过程之中。
同时对于创作者来说,数字藏品不可复制、不可篡改、永久存证等特性,有助于减少创作者对于版权的担忧,同时拓展收入渠道,从而激发创作积极性。
这无疑从主流视角肯定了当前部分数字藏品的积极意义,随后文章指出了数字藏品当前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方面,数字藏品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藏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不规范、价值不清晰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相应监管和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滥用技术、盗用版权、虚构价值、投机炒作等问题。
此外,文章在最后提到最近刚刚发布的《数字藏品合规评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时,也强调了“数字藏品仅限于使用目的的流转,不可开展炒作、洗钱、代币化、金融化、证券化等挂牌或私下非法交易流转”这一点。
这也是小蓝印象当中《准则》发布近半个月首次被官媒提及——虽然从约束力上《准则》依旧属于民间性质的自律规范,但这一细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未来可能的风向。
其中人民网旗下数字藏品平台灵境·人民艺术馆,无疑是这些风向的最佳体现。
不过慢并不意味着灵境就会在竞争中落于下风,较慢的发售频率其实是平台人为控制给的结果,而之所以这样做,就要回到平台自身的特点上。
人民网的背书效应导致用户需求较其他平台更为旺盛,因此控制供给与旺盛需求相互叠加,就能支撑平台发售数字藏品时的高定价。
目前灵境发售的数字藏品平均定价为84元——在各大平台中都属于比较高的水平,但这样的定价却并没有出现滞销现象,无疑让众多平台羡慕。
不过在这里,小蓝并不认为灵境的藏品质量对藏品价格有支撑作用,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目前灵境上发售的数字藏品,不论从题材还是设计上还是玩法上,都无法与其他平台拉开显著差距。
题材上,灵境平台的藏品基本都围绕传统文化进行衍生,以数字化后的实体书画、经典文物的衍生创作作为主流。
设计上,有部分藏品直接复刻书画或仅进行简单衍生,并没有过多二创,这也算是众多平台的通病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灵境就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数字藏品。
月初,灵境联合薄盒推出的《周杰伦限定珍藏DEMO空间》就是一款明星产品,小蓝当时也专门体验过,欢迎回顾。
在评论中提到的促进文化发展、重燃创作者激情等数字藏品积极意义上,灵境无疑做到了合格。
同时在版权合规、投机炒作、缺乏自我监管等亟待规范的混乱领域,灵境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平台刚刚成立时,灵境就在宣传中提出“为普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促进大众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两句话看似简单,被很多平台不屑一顾,但这正是平台发展最简明的标准。
当我们回头再看,灵境平台成立9个月以来的探索也确实遵循着这样的方向。
如果说人民日报的观点属于大方向的指导,那么灵境的尝试则属于具体探索,二者互相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国内数字藏品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着正确方向。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40-494-0.html人民日报再谈数字藏品,旗下数藏平台早已给出正解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顶流的死穴是虚拟偶像
下一篇:虚拟数字人全面落地的四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