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各地持续高温,西安市气象台7月14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这时,街头巷尾的冰镇饮料成了不少人消暑的“标配”。便利店的冷柜前总是挤满挑选冰饮的顾客,外卖平台上的饮料也备注上了“多冰”。然而,医生却指出,冰饮带来的清凉感实则是一种短暂错觉,过度依赖反而可能让身体陷入“越喝越热”的循环。
冰饮解暑是错觉 身体“反击”反增燥热
“其实,人体是个精密的‘恒温系统’,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即使外界温度剧烈变化,身体也会通过调节机制让核心温度保持稳定。”西安市红会医院消化内科南院区负责人施育鹏说,当我们喝下冰饮时,低温会让口腔、食道和胃黏膜的血管突然收缩,就像一根受热膨胀的水管突然被冰水浇淋,血管壁会迅速收紧。这时候,胃肠道的蠕动会变得异常,原本规律的收缩舒张节奏被打乱,轻则出现胃胀、腹痛,重则可能引发痉挛,那种突如其来的绞痛往往让人直不起腰。消化内科近期接诊的患者中,就有多位因一次性饮用大量冰饮出现剧烈腹痛,经检查为胃肠痉挛。
很多人觉得冰饮解暑效果好,施育鹏表示,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夏季,身体毛孔张开,处于散热状态,血液集中应对外界高温,人体通过适度排汗调节体温,而冰饮料虽然会带来暂时的舒适感,但大量饮用会导致汗毛孔宣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就像给正在散热的身体加了层“盖子”,热量憋在里面散不出去。同时,冰镇饮料进入身体后,身体为了维持核心温度,会启动“防御机制”,加快新陈代谢来产生更多热量对抗低温,反而可能让你觉得更热。而且,大量出汗时,人体不仅丢失水分,还会流失钠、钾等电解质,单纯喝冰饮只能补充水分,无法弥补电解质的损失,时间久了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等脱水症状。此外,冰饮还会引起血管收缩、黏膜缺血,从而减弱胃肠消化功能和杀菌力,造成痉挛性疼痛,甚至导致腹痛、腹泻。相比之下,室温的淡盐水、绿豆汤等饮品,既能补水又能补充电解质,解暑效果其实更持久。
特殊人群需“控冰” 科学饮用有讲究
冰饮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需要谨慎。施育鹏表示,儿童胃肠道黏膜娇嫩,频繁饮用冰饮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食欲下降、腹泻等问题,近期门诊中因贪凉引发肠胃不适的儿童增加不少。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血管弹性下降,冰饮可能加重血管负担,影响血压稳定。同时,身体消化系统在夏季本就处于相对偏弱的状态,饮食不慎极易加重胃肠道疾病,所以有些人会出现食欲减退或者上火等症状。
对于健康人群,饮用冰饮也需掌握“度”与“法”。施育鹏建议避免在空腹或饭后半小时内喝冰饮,此时胃肠道较敏感,易受刺激;运动后应先休息10分钟,饮用少量温水后再小口慢饮冰饮,且每次摄入量不宜超过200毫升。“将冰饮含在口中温热几秒再咽下,能减少对消化道的直接刺激,这是简单却有效的保护措施。”
施育鹏强调,偶尔适量饮用冰饮无须过度焦虑,但长期每日饮用甚至替代白开水,则可能损害胃肠功能。夏日消暑更应注重“温和补水”,不妨尝试将饮品冷藏至10-15℃,既能保留清爽口感,又能减少对身体的刺激,让清凉与健康兼得。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马相
编辑:赵晓雪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62-13667-0.html高温天喝冰饮最降温?医生提醒:贪凉背后藏着这些健康“陷阱”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