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盛夏时节,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烟波浩渺,芦苇青青,鸟声阵阵,须浮鸥、普通燕鸥等夏候鸟在此衔枚筑巢,孕育新的生命;黑水鸡、白骨顶也带着幼鸟穿梭于此……这幅岁月静好的生态画卷背后,是上海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11.6亿元。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项目控制互花米草生长扩张的同时,修复鸟类栖息地功能,营造出近25平方公里优质栖息地。
崇明东滩有“候鸟加油站”之称,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很多候鸟无法一次性飞完全程,需要中途停留在这里补给能量。
曾几何时,东滩由于互花米草的强势入侵,多种本地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对滨海鸟类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
从2013年9月开始,保护区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通过清除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为候鸟提供更多样、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源;同时,保护区通过科学划分湿地各功能区,有计划地引种海三棱藨草等有益物种,为候鸟营造理想优质的生境。
“在生态修复上我们从未松懈,目前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二次入侵已得到很好的控制,我们相信未来控制压力会越来越轻。”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钮栋梁介绍,“相较去年,二次入侵互花米草的面积大大减少,目前估算约减少70%。”
生态修复区内人工种植的海三棱藨草面积也大幅增长。“我们去年在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内的一片新区域进行了海三棱藨草的恢复,一下子增加了2000多亩的面积,为候鸟又创造了一片良好的栖息区域。”钮栋梁说,有海三棱藨草生长的区域食物比较丰富,候鸟在越冬时尤其喜欢。
截至目前,保护区鸟类名录中记录的种类已达3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2种。这片芦苇荡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追本溯源,早在2001年,崇明明确了生态立岛的发展方向,先后关停全区近千家能源消耗大的重污染企业,通过优化负面清单调整产业结构;2016年,上海发布《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2022年,《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出炉,提出到2035年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打造成引领全国、影响全球的国家生态文明名片的总体目标。
崇明区委书记缪京说,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开创性事业。崇明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新路。
近年来,崇明坚持全力抓生态优环境,聚焦“水土林气”,不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作为上海最为珍贵、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崇明拥有着上海近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承载着全市约三分之一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基本农田、两个核心水源地,提供了全市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8-22963-0.html上海崇明绘就“候鸟天堂”生态新画卷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